顯示具有 花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花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PHO - 福安宮【花蓮新城】


主祀神佛: 保生大帝
花蓮縣新城鄉順安村北三棧52之1號
電話: 03-8612999


PHO-皇龍宮 【花蓮市】


主祀神佛: 玉皇大帝
花蓮縣花蓮市國慶里德興中山路一段3巷216弄60號
電話: 03-8561013



顯示詳細地圖

溪口順民宮


主祀神佛: 天上聖母
花蓮縣壽豐鄉溪口村中山路一段463號
電話: 03-865-4069
網站: http://www.facebook.com/shun.ming.kung



顯示詳細地圖

花蓮縣花蓮港天宮


主祀神佛: 天上聖母
花蓮縣花蓮市國慶里四鄰中山路一段500巷15號
電話: 03-8560031



顯示詳細地圖

聖天宮


主祀神佛: 關聖帝君
花蓮縣花蓮市國防里5鄰進豐街98號
電話: 03-8347483
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8%8A%B1%E8%93%AE%E8%81%96%E5%A4%A9%E5%AE%AE%E5%B8%9D%E5%90%9B%E5%BB%9F/287732034656196



顯示詳細地圖

 聖天宮主祀神明為關聖帝君,花蓮地區民眾都直稱「帝君廟」;關聖帝君即為三國時代蜀國的漢壽亭侯關羽,民間俗稱為關公、恩主公、或尊稱為協天大帝、文衡聖帝,或簡稱關帝爺、帝君爺;佛教則稱為伽藍爺,是普遍受到中國各行各業人士信奉的神明。

帝君廟創建之初,位於舊稱農兵一帶的市郊。現址(進豐街)於民國廿一年,修建為齋門佛堂,稱玉蓮寺;民國卅五年春,遷往花崗山麓,改名東淨寺;民國卅五年十月,為求凝聚人心,繁榮地方,特向礁溪協天宮迎請帝君金身祀,並結合地方人士捐貲共襄盛舉,興建帝君廟。

  民國四十年十月廿二日,花蓮發生五級大地震,帝君廟震毀。由地方人士出資建廟,目前入殿部分就是最初原址基地;民國四十一年起陸續完成後殿中堂,佔地三百坪,建物四十六坪;民國五十三年,前殿及三川殿竣工,同時完成寺廟登記手續。

  民國六十二年拜亭及戲台興建完成。民國七十年都市計劃道路擴寬,本宮一分為二,趨台劃在道路對面,金亭則往左後方遷移。

 帝君廟於民國七十五年進門廟身的剪花換新工程,將正脊及左右脊的剪花裝飾由玻璃材質換為搪瓷,經久不褪色,廟宇完全採取傳統式南華建築造型,揉和現代風貌,活潑之中不失清逸,使得廟宇建築更顯的繁複華麗。

民國九十年六月全面彩繪廟內壁畫,煥然一新;民國九十一年四月興建公廁;民國九十三年興建環保金爐等重大工程。民國九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召開第十三屆第一次信徒大會決議,購買花蓮縣有地林森段一三號基地,現址(進豐街九十八號)。佔地面積一0一七平方公。   關聖帝君民間稱為(武財神),來此祭拜的商人特別多,其他如新購車輛均會到此<過火>解厄,祈求開車平安。每逢農曆春節<農曆初一至十五>到帝君廟燒香祈求市民,絡繹不絕,每年【安太歲】、【補運】更是大排長龍,有時還排到三川門外,香火之盛,可見一斑。

鳳林鎮壽天宮


主祀神佛: 關聖帝君
花蓮縣鳳林鎮鳳智里中美路16鄰41號
電話: 03-8762467



顯示詳細地圖

宏明山和南寺

主祀神佛: 觀世音菩薩
花蓮縣壽豐鄉鹽寮村5鄰191號 電話: 03-8671001


檢視較大的地圖

佛陀寺


主祀神佛: 觀世音菩薩
花蓮縣鳳林鎮中正路一段111號
電話: 03-8763738


檢視較大的地圖

[歷史沿革]
  佛陀寺原名為“佛教蓮社”,由明乘長老於民國52年創建,後約於80幾年更名為“佛陀寺”。明乘長老現居台北,寺務由住持道忍法師處理。

  [寺廟建築]
  為2層樓建築,主供釋迦牟尼佛。

  [交通資訊]
  花東公路台9線上轉中正路,鄰近鳳信國小、第一兒童公園→佛陀寺。

慈恩寺

主祀神佛: 觀世音菩薩
花蓮縣吉安鄉中原路一段386號
電話: 03-8525402


檢視較大的地圖

圓覺精舍

主祀神佛: 觀世音菩薩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11鄰舞鶴235-11號
電話: 03-8870965


檢視較大的地圖

溪峰禪寺

主祀神佛: 觀世音菩薩
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廣東路71之1號
電話: 03-8811691


檢視較大的地圖

南華山普門寺

主祀神佛: 觀世音菩薩
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293之2號
電話: 03-8535648


檢視較大的地圖

法名禪寺修平靈堂

主祀神佛: 觀世音菩薩
花蓮縣吉安鄉仁和村海濱路135號
電話: 03-8324543


檢視較大的地圖

花東山琉璃禪寺



主祀神佛: 觀世音菩薩
花蓮縣光復鄉大富村建國路一段26之2號
電話: 03-8731340

檢視較大的地圖
 [歷史沿革]
  花東山琉璃禪寺創辦人智清法師,生於民國31年,籍貫臺灣花蓮人。80年出家,並於同年於日月禪寺受具足戒,84年,法師原擬在家鄉花蓮向俗家兄弟化緣一小塊地蓋一茅蓬以做為自修之處所,無奈該農地為台糖所有,並已於62年即棄租,歸還糖廠。85年,法師轉而接受建議,參與台糖畸零地的投標以建蓋茅篷。待標得此地正欲著手蓋茅蓬之時,然因緣可謂奇妙,本僅擬蓋一茅蓬之地,卻囿於此地已劃規為寺院用地,竟無法作業。出家人建寺本就理應如此,然因資金相差懸殊,令法師頗感困擾。佛法說“隨緣不變”,信眾亦認為既然因緣如此,就發心蓋吧!在信眾們共同的努力下,一步一步向前,一年多之歲月,即成就“琉璃禪寺”現階段之寺貌。
  民國89年,琉璃禪寺第1期主體工程興建完成,包括大殿、寮房,及以鐵皮屋搭建之臨時大寮、知客室。目前因已不敷使用,故擬再增建第2期工程。建築風格配合自然環境,以淡雅樸實的褐色為主調,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莊嚴寧靜,展現包容的攝受力:同時花東山琉璃禪寺位於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的平原中,依海岸山脈而立,宛如蓮花中的蓮子,智清法師祈能以此“種子”之義,引導四眾弟子依止佛陀教法,發菩提心,如法修行,同證佛道,是為智清法師創建花東山琉璃禪寺之道風宗旨。
  [寺廟建築]
  琉璃禪寺為鋼筋水泥建構之2層樓建築,大殿主供觀世音菩薩。
  [弘法、文教]
  平時主修觀世音菩薩法門,並有例行共修法會。
  [交通資訊]
  自花蓮市往壽豐方向→花東公路(林森路→馬同路→中正路1段)→光豐公路(中正路2段)→光豐路→建國路→琉璃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