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禪寺



主祀神佛: 觀世音菩薩
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三路51巷59號
電話: 07-5217261


檢視較大的地圖
龍泉禪寺位置:鼓山區鼓山三路五十一巷五十九號
  相傳建於乾隆九年(一七四四),亦為經元大師所建,今遺址為日據時期大正十二年所建,初係茅舍,後改瓦屋,殿後為壽山,左有功德堂,左前方有祖堂,殿右有舍利殿。該寺名之由來,乃因附近有一龍泉,稱為「龍目井」,供奉百萬年前天然鐘孔石形成的石觀音像。

  鼓山區龍井里有龍泉寺,供奉觀世音菩薩,林木成蔭,風景絕佳,更有龍目井之古蹟。

  龍泉井在山麓,天然石井,石竅甘泉長流,大旱不涸,禱雨極靈,水井甘於醴,涓涓萬斛泉,玉磯噴雪碎,石乳撒花濺;蟹眼千尋濼,龍澌百文淵,茶瑞活火,藥鼎沸松煙;金鯉沂流躍,蒼驪抱月眠,噓雲徵有象,灑潤遍桑田。



剛整修的舊大殿

  龍泉禪寺係清乾隆九年(公元一七四四年)福建漳州高僧經元大師所募建。光緒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曾遭回祿之災,廟殿泰半焚燬,翌年,邑紳施阿民倡議重修,惟因經費不多,施工簡陃不復舊觀,但香火之盛並未少遜。民國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地方人士李榮等人,又就原址鳩資改建,由於地當壽山之麓,踞龍穴而建寺,因而命名為「龍泉禪寺」。民國六十年元月廿二日,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開拓萬壽山運石道路時,發掘出一塊酷似神像之奇石,善男善女稱之謂「觀音佛石像」,特於民國六十四年集資在該寺興建圓通寶殿供奉之,古剎勝地,憑添瑰寶,引起香火空前。該寺自民國卅四年釋隆道大法師住持以來,銳意擴建,規模恢宏,經奉內政部68、10、8台內民字第四九二○三號函暫定為第三級古蹟。
  

  三十年幾前龍泉寺,寺後壽山麓還有衛兵站岡,山坡上有石椅、石桌,供喜歡清境看書的人使用,四周以龍眼樹為主,樹下有養蜂,空氣清涼,可惜當時該地禁止攝影,所以無法留住美景。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大雄寶殿,完全失去古寺風格。後山已發展為觀光之地,假日一到登山客一群又一群,人們都藉由龍目井側小道進入柴山自然公園。  

龍泉寺傳說

龍泉寺傳說之一貝塚
  在四千年前,甚至七千年前,甚至更早更早以前,當高雄沉在海底的時候,海水正好淹到現在龍泉寺的門口(那時龍泉寺當然還不存在),海邊的山坡上住著一群古老的部落,過著石器時代及陶器時代的生活。日據時代,日本人土屋恭一在今龍泉寺後小溪和石洞中發現貝塚,出土物以赤褐色素面土器為主,石器有石斧、陶環、貝輪,且有許多獸骨、獸牙,附近珊瑚石灰岩屢見火燒而變成黃褐色的跡象。今柴山開放觀光,龍泉寺後步仍可看到大量貝殼,可見以前這裡不是沉在水裡,就是靠近海邊。

.
龍泉寺傳說之二龍目井
  傳說國姓爺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之後,為了重視佈署兵力,巡視台灣各地。有一天他來到內惟,紮在打狗山下。內惟社居民正被旱災所苦,因此請求國姓爺幫忙,鄭成功率領兵將及地方父老,在山腳下設壇祈雨。隔天發現山腳下噴出兩口清泉,形狀就像龍的眼睛,因此取名為「龍目井」,泉水清涼甘甜,稱為「龍泉」,泉水分成左右兩條,左條流經內惟社,右條流入另一條大河,這條大河就叫做「龍水港」,即現今的愛河。《龍水港美術館前那一地帶的愛河,這裡原有條「龍水路」是內惟通往中華路凹仔底與三民區必經之處,現在因經國文化園的開建,已將原來內惟與內惟埤通往龍水路〔新疆路接龍水路〕的鐵路平道封閉,目前僅留一排約五十尺長的椰子樹與幾棟尚未拆的房子可尋跡》

.
龍泉寺傳說之三仙床
  傳說有一位仙人路過打狗山(即現在的壽山),到了喝水嚴,看到地勢瑰奇,風景秀麗,簡直是福地洞天,是個休息的好地方,於是祂伸手一點,把一粒小石頭變成一塊奇平無比的黝黑大石頭,自己就在大石頭上睡起覺來,因為有仙人睡過,這塊大石頭變成一張具有神奇功能的仙床,後來凡是睡過仙床的人,都具有預知未來的奇異功能。清朝嘉慶四年頁生章甫寫的「喝水嚴」詩中有兩句:「我輩預知當日事,仙床石上是真機」,說的就是這件事,後來也不知為仙床不翼而飛,再也沒有人看過仙床了。

.
龍泉寺傳說之四忘歸石
  傳說這塊石頭上面刻有一個棋盤,常有兩名白髮白鬚的老翁在此下棋,他們一邊下棋,一邊嘻笑怒罵,妙語如珠,詞鋒機智,如果他們不是神,仙大概也是世外高人。傳聞有一個年輕樵夫上山砍柴時,遇見兩位老翁正興高采烈的對奕,年輕人也很愛下棋,於是在一旁觀戰,其中一位老翁邀他下一盤,下完棋,老翁說:「你看我們下棋,又和我下了一盤棋,山下已過了數十年了,你下得山去,已是物事全非,你還想不想下山呢?」最後年輕人跟隨兩位老翁而去,不知所蹤。

.

觀音佛石像

  民國六十年一月廿一日下午,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的包商信東土木公司工人在其萬壽山礦區南端開拓一○三採石場山道,施行水爆炸之後,卻出現離路面約四公尺處有一洞口一座。當時據採石專家云:「在採石過程中,類此種山洞,時有發現,不足為奇。」所以在現場人員均不注意,後來經人由上端放下繩索,拽索攀登,首先發現洞深約廿公尺,裡洞約六~七坪大,高約四公尺之石洞,遂相探視,四壁成灰白色,凹凸曲折,怪石嶙峋,奇跡即在此時發現。首先發現於洞口有座類似『鎮殿大將軍』一尊,進入洞中便見『觀世音佛像』矗立於洞穴之正中央,其外型不僅酷似『送子觀世音菩薩』,且較一般人工雕刻之佛像,更生動更自然,其頭纏佛巾,腳踏蓮石,右手抱嬰兒,正如一般寺廟內所供奉的『送子觀音』,高達四台尺,重逾千斤,所不同者,祇是一尊石像,而未經彩色描繪。
  此外洞壁上尚有類似之『十八羅佛像』數尊、『石獅』、『南極仙翁』、『蓮花座』,以及奇形怪狀之『水成岩鐘乳石』、『石筍』等等,其色澤有如白冰糖,甚至如玻璃透明之體度,偉廣奇景,誠為美侖美奐之天然石洞。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委員,高雄醫學院副教授許成章表示:以地質學的觀點,該佛像係洞穴中地下水所含的氧,溶化土層石灰岩石,然後滴下凝結而成的,也就是所謂的『石筍』,一般古老的石洞內,多有一些含有岩石粉的水滴流動,其未下滴即於洞頂凝結成垂掛的物體之為『鐘乳石』。『石筍』及『鐘乳石』在大陸雲南、貴州一帶,甚為普遍,不足為奇,在台灣比較少見,尤其此次萬壽山上發現的『石筍』,竟成佛像形體,甚為奇妙。

  當石像移座到龍泉寺後,大家爭相觀賞,學校學生還組隊參觀,若是在今日重視鄉土文化教育之下,相信更能保持洞內的景觀,聽說,有些石筍已被偷了。我也在看官之列,觀音石像的顏色是乳白色帶金光,很有慈祥樣看起來令人非常感動。

(msll撰文與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