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中華聖教會秘書長/羅弘錦
一、源起:
中華聖教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乃是一個新興的宗教,若依其道源和聖淵之源流則為儒脈之中興,而為儒家文化之再復興,中華文化的發揚矣。
以儒脈「聖道」為無上要義的聖教,應自伏羲聖王龍馬河圖始,而延承儒脈一系的道統聖學。
自古至今,至道至德單傳獨授,不立教門,不尚儀式之大同思想,惟吾中華大國者,如堯傳舜,舜傳禹……孔子嫡傳顏曾思孟是也。故後世能瞭解其教者稀,僅或載在於經傳易學。雖有經典可稽,亦不易明其實質功能,此情形不只儒家為然,佛道亦然。惟儒家較顯著而已,至今未有人修明其教也。為復興中華道統文化,同仁等以為「中華聖教總會」取于中華儒脈列祖之聖名,昔日道教以「道」,佛教以「佛」,是用清高聖名代名之,亦不乏前例。吾為中華民族冑裔,取用中華聖教最有意義。
中者,貫中通理,表示中央戊己土,率之以中,不偏不倚,允執厥中。華者花也,精華韶華等,故中者一也,華者精也,中華即是精一執中。我國為文明古國,特重儀禮冕服章采之美盛故稱華,其民族性崇禮尚義,故簡稱華族。吾國古聖傳統文化之至道遺教,在乎精一執中。
聖教是古聖先哲心法之發揚,而為儒家言性與天道之祖述和祈禱。易曰:「觀天之神道,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故聖與教乃相形相成,中庸曰修道之謂教,教屬聖的外圍功夫,聖為教的內在修持。這是儒脈古聖先哲之所以蘊寓內聖外王的一貫大道也。故擇善固執「中華聖教總會」,以示不忘本,列聖薪火一貫之傳也。
復興中華道統文化,必須中興儒脈,促進發揚列聖經典教義。孔孟乃儒家一脈嫡傳二聖,宋朝大儒
程頤說:「周公歿,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道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道不傳,千載無真儒。」所以儒脈之真傳道學,事實上到孟子後就已經失傳。
今天科學發達,學術倡行,同仁有感於此,而一致贊同成立「中華聖教總會」。用資弘揚儒脈真傳,以仁義哲理,浩然正氣,激勵有教無類與高明配天之精神,以響應政府復興中華道統文化,匡時濟世之政策。並且追述吾中華古聖教化救世之偉大呼喚,以為今世人人傾慕景仰,相勉力行。
中華道統文化源遠流長,歷經羲皇畫卦降道源,以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等有道列聖,聖聖嫡傳。今孔孟學說深植民心,儒家真傳乃是天人合一之學,精深博大; 世皆知,與佛道互通真理,蓋道之理、佛之法、儒之教,三聖渾圓不分。故儒道深寓天地萬物化育之玄妙。實俱有精深宗教實驗功能,因未為當世之人所共識,以致隨著亞聖以後而失其真傳,儒道變為歷代科 文字章句而已。故二、三千年以還,中華道統文化無法弘揚於世界,以致詖辭邪說橫流而肇禍於人類社會。
中華歷史文化悠久,從龍馬負圖,天啟聖智,伏羲畫卦,建立道傳之後,真理現世,先古列聖,承先啟後註經傳世,闡述大道精微。如河洛圖書,更比佛道要早二、三千年,蓋河洛圖書乃大道本體,更是儒脈實學,而三綱五常為倫理之極則,大道之應用。因圖書過於博大精微,古聖僅傳心法,表經傳易學,而未普及誨述。歷代帝王僅以綱常倫理為治世典則,孔孟則用仁義救世,表達道統文化之平易樸實特色,故下自庶民上至天子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我國奉行三民主義實行政治民主法治、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繁榮進步、物質生活享受提高,但反因之德衰道沒,人心不古,巧取豪奪,暴戾盜竊、社會風氣敗壞,影響復興基地之民心士氣莫此為甚。
當今邪說紛紜異端並起,人心澆漓,道德沉淪,左道旁門乘時而動,危害社會何堪設想。為振興聖教,弘揚孔孟仁義救世之精神,促進聖教經典奧義精湛之道學,方能達到天人合一之至道實學,而復興我中華道統文化,促進世界人類大同致治之幸福。
爰發起成立「中華聖教總會」,希望建設民族宗廟,研習持修聖教經典教義以及傳統禮儀,為復興中華道統文化最大助益,並且揭櫫儒脈聖教潛在歷久流失的宗教實質意義和功能,以導明社會世人流俗正確之觀念。惟冀在政府輔導下,以本教人為組織團結仁心善士,立志持修,公開宣揚列聖教義,以振興中華道統文化,重整社會倫理道德,此為本教一本天道人道合一救人救世之主旨,是為源起。
主神:源在伏羲聖王時,山西省有七佛寺留一首詩:
中定三陽渡原人 復始羲皇畫道源
臨初太公闡聖王 泰來天真辦收圓
儒脈真道,由羲皇河圖,以至於文王靈龜洛書之後,儒脈真道闡世無遺,成為儒脈一系宗教體系。故始於羲皇,再姜太公扶武王開闡聖道,今則為天真古佛延承中興儒脈。故本教主神為天真古佛。
二、聖教禮規
當今世道,禮樂弛廢,洪鐘毀棄,瓦釜雷鳴,
道德喪亡,江河日下。
故
上天慈憫,正逢三期屆臨,特垂大道,儒脈中興,列聖共協
玄靈高上帝天真古佛救劫洪慈。
丁茲叔季,劫運良多。有心世道者,蒿目時艱,有能信受大道正心修身者,必要齋戒身心,清淨壇宇,獻以香花茗果,陳其品物,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然後勤參而禮讚不輟,其化劫消災,教化世人,同登慈船,返本還源,定易如折枝矣。
謹陳數則如下,俾修道君子,對吾聖教宏規,暨儒脈之古禮典則,有所參贊,其庶乎可慰矣。
志誠皈命禮
中華聖教乃儒脈之中興,故以周公大禮為主,惟白陽略有參修。
古來儒家以布衣素服自守,故朝覲大典互有區別:
大典時節
修道君子以事天為本,故齋戒沐浴以奉祀上帝也。上帝即無極老,為開天闢地生人生物之道中也,天地人萬物均由此而生,故稱至尊至上萬靈真宰。應在四時八節受享祭祀,以本仁聚義事,嘏以慈告,是為大祥。
故於大典時節,戴白冠,著白長服(大同服),執拂持珠,以勵操守。
供器,以圓形盤具,方便為用者。
獻貢時,以 案齊眉為最敬禮。
供品,以六榖,如黍、稷、麥、豆、蔬菜、水果之類為宜,不用三厭五葷犧牲品。
因天地之大德曰生。
孟子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乃聖神仙真佛祖君子之仁心也。
皈誠進香禮
參加典禮,必人人齋戒沐浴,以表虔誠。
明明上帝 天地君親師
中華聖母 儒宗聖王周文王
收圓三佛 儒宗卦聖羲皇上聖
白陽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盤古開天聖王
白陽三祖至善法王
三教聖人
儒宗聖主舜帝 進香,以圓爐香為憑。
作揖俯仰之禮,乾彎九十度,坤彎六十度。
躬身禮,乾三十度,坤二十度。
跪拜俯仰得法,無影山前對古合同(周公大禮),則法輪(正氣)自轉,一氣貫通。
誦經,則誦禮運大同經。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此乃古聖治世之最高原則,亦即中華聖教之宗旨也。
奏樂,乃奏清平祥和之樂。
誦聖詩,敬誦古詩:「中命三陽渡原人 復始羲皇畫道源臨初太公闡聖王 泰來天真辦收圓」
獻九佾之舞。因何獻九佾之舞?乃古時之天子帝王以八佾,諸侯以六佾,卿大夫以四佾,而今為祭祀至尊至上,萬靈真宰之上帝,當以九佾而無疑,以達誠敬之心已矣!九佾之舞,本應白陽卦數之理。
如上諸禮,皆有禮有樂,禮樂合一,均按古禮而略加修正也。
志心朝拜禮
以上禮數,皆可通用,惟行禮以誠敬為要,必莊嚴肅靜。
除大典和年節特別如前述之禮外,平時均穿便裝,戴土色布冠,且因人
地制宜,不論在分壇、公壇、家庭壇,皆可活潑應用,不拘禮數,必要時由調教先生負責教導。
朝拜禮是平時所行禮節,每日晨昏各一次。
大典節慶日,則一日朝拜三次。
另外有關較重要之禮數,簡列如下:
謝佛恩禮(辦事之時用)
明明上帝 十叩首
中華聖母 九叩首
收圓三佛 五叩首
白陽三祖天真古佛 三叩首
主天命 一叩首
在壇天命 一叩首
參辭佛駕禮
在壇前一律以五叩首代表全禮,別無再行禮。
三、聖教教規
聖教教規十二條,為日常生活應遵之規則也。
行住坐臥守規矩 禮貌週到安本分
潔身自愛常反省 合睦處眾和氣深
起居定時有規律 出入面告莫輕紊
勤煉內功多修德 早晚朝拜要誠心
修道秉持廉恥心 女遵三從四德行
男女有別當自重 乾坤分班好修身
身體髮膚父母賜 謹遵教規莫輕犯
公而忘私不詢情 假公濟私罪難饒
修行佛子須認清 戒條戒律自古定
法律森嚴不可輕 明知故犯罪難逃
光明磊落正氣在 坦坦蕩蕩君子行
忠孝節義為依皈 慎獨嚴身守法律
四、聖教經典
關聖之覺世真經(提振倫理道德) 玄靈高上帝作大解冤經
其次玉皇心印妙經,再其次則桃園明聖經(提振綱常)祖師著三妙運轉真經。儒家十三經為憑
皇中訓子十誡 家鄉信書
五、聖教教史
中華聖教教史,淵源於東土初祖達摩西來,遞傳至六祖,六祖又傳白馬二善人,白馬七祖又降傳至紅陽十七代祖路中一,又稱為白陽初祖。
路祖負普渡收圓之責,有普渡收圓經為證。
路祖曾傳有二支線: 明傳紅陽十八代弓長祖,又稱白陽二祖,辦普渡。張祖弓長祖民國三十六年歸空,道脈終止,而十八組前人續弓長祖來台傳道,稱為天道(普渡一貫道)
又暗傳子系祖,接命續掌道脈,道號 中華聖母。
有經為證:
「親在仁天中華母
九蓮聖教歸上乘」
子系祖為純白陽二祖,承辦收圓。
子系祖中華聖母於庚子年又暗傳道脈與
白陽三祖天真古佛,任收圓歸一理,大辦收圓之教,有 白陽三祖天真古佛顯化訓文為證。
啟示錄云:「後尚有四祖、五祖應運救世者。」
此乃與普渡十八支之一貫道截然不同之點,普渡一貫道
中華聖教乃續白陽收圓之教統。中庸云:「修道之謂教。」故惟宗教始可醒人心、救世風也。
斯乃中華聖教教史,學佛者不敢妄語。
六、教義
中華聖教乃是儒脈的宗教體系,其教義乃一貫大道,會通三教,貫徹天人之無極大道,論其道則一貫大道,論其教門則中華聖教。聖人繼天立極,代天宣化,相傳道旨,使人心不昧。故其道是一也,只因人心不古,人心百樣,而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化,以期挽救眾生,但是此道源於何處?還不是由
上天垂降,此道才有後傳,孔子曰:「天不喪斯文,其命何」,「道之行也,命也,道之廢也,命也」。天降道是不可置疑的。從九曲黃河龍馬圖,羲皇畫卦道源降,「一貫」道始有可傳,所以說「一貫」大道之三極妙道,乃是
上天垂憫,聖人出嫡傳,可以說是儒脈最完整、獨特的真理。故中華聖教之要義一貫大道,乃是發前聖未發之秘,補前賢未補之蘊.茲簡略以宇宙觀、人生觀、宗教觀概述之。
接著我們來研討中華聖教之教義。聖教教義包括宇宙觀。宗教觀。和人生觀。
宇宙觀
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上下四方者──天地也。古往今來者──日月也。
古文曰:「天地為萬物之逆旅。光陰為百代之過客。」所以吾人生於天地之間。猶崑崙山上的一隻螞蟻。朝生夕死況且不保。還貪什麼身外之物呢?身外之物就如酒色財氣功名富貴之類也。
故天地以萬物為浮生。人類當以天地為父母。既以天地為父母。更當以父母之心為心方謂之孝。然天地之大德曰「生」曰「收」。吾人則當體天地父母之心以生收萬物為己任。才不負天地父母之心也。經云「悟透天心即佛心」。明此心謂之明心。也叫聖心或道心。而此心不可迷昧。當於四時大放光明。二六時中法輪常轉。行住坐臥不離此心。
故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佛曰:「應如是。則善男子善女人皆可得大利益。」
易經云:「聖人心。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凶。」
書云:「作善降百祥。作不善降百殃。」
故善人者。天地佐之。鬼神佑之。吉慶隨之。
不善者。天地怒之。鬼神罰之。災禍侵之。
自古以來。惟道獨尊。惟德獨貴。故聖人可以參贊天地。化育萬物。視己身與萬物為一體。
孟子曰:「民胞物與。敬天下一為一家。親四海為一人。」
萬物與我皆為天之蒸民。不過暫寄宇宙間數千萬倍時空之一瞬耳。
古人曰:「生年不滿百。何懷千歲憂。」
故有道者處世。卑己尊人。以畏天敬天順天為第一要事。凡事以修德為重。蓋「德者本也。本立而道生。」德重者道必高。能常清常靜。則長生不老。益壽延年。更可得身外法身。性靈不滅。而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年。此謂之聖神。亦謂之佛仙。此性與宇宙同體。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此即中華聖教之宇宙觀也。
宗教觀
凡明德之人:窮則獨善其身。修道也。達則兼善天下。行教也。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老子曰:「為渡眾生。是謂得道。」
地藏王菩薩曰:「吾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當年耶穌傳教。被釘死於十字架而視死猶生。
孔子列國行教被困於陳蔡。危於匡。過宋衛削跡伐壇。
由此可知。古來之聖賢佛祖。為了行教救民。不惜殺身以成仁。捨生以取義。以全其道德之大節。以完其天人之大信。
總理遺教曰:「仁有小仁大仁之分。善人君子行救人之仁。志士豪傑行救國之仁。宗教家行救世之仁。惟吾往古聖人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一貫大道。與修身為本惟一之至德。方為救國家救民族救濟全世界人類之無上要義。」
想要保全一國家民族之平安無量福祉者。非得教化國人明德修道不可。有朝一日。如果家家燒香拜佛。則人人佛面佛心。在在敬天地禮神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然吉從天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永慶昇平。經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故而災害不生也。
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
老子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凡我聖教教親應盡之本職。協助政府教化人心。一人行之為模範。眾人隨之成風俗。使得國人皆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皆若是。」此乃中華聖教之宗教觀也。
人生觀
中華聖教之人生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務。作事則頂天立地。法古今完人。
曾國藩曰:「挺起胸膛抬起頭。要從古往今來認識我。豎起脊樑立定腳。定要頂天立地做個人。」
先賢云:「為天地扶正氣。為造化表功能。」
作事。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常觀物外之物。常思身後之身。
古有忠奴義僕。尚知不欺心不背主。順時聽天。況修道行德之君子乎!
故作人。不教心上有過不去之事。不教事上有過不去之心。
文天祥曰:「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佛家曰:「八風吹不動。方是如來性。」
八風者八魔也。乃生死利害得失榮枯。能將此一切置之度外。一心向善。體天行道。方是佛性也。
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而修道德行聖教者。是與天地古聖先賢謀敢不忠乎?與仙佛神鬼交敢不信乎?
既知此理。人得一萬事畢。敢不誠乎?此即我中華聖教之人生觀也。
總之。本教教義包括宇宙觀。宗教觀與人生觀。
明白宇宙觀。則當體悟天心。勤修道德。以達天人合一。
有了宗教觀。當廣出長舌。代天宣化。以期人人同登覺路共出迷津。有了正確的人生觀。才可自強不息法天則地。做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七、社會服務:
本教以教育為重,自民國八十年為社會倫理禮儀不振,教主指示全國開始推行禮教,以孝道為先,辦理祭祖大典,用周公大禮啟示世人。首先
在高雄市文化中心,由市長吳敦義協助,由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主祭,純為儒脈之禮規,甚得蔣秘書長讚同。接續在中部、北部、東部等各地 行,在陰陽二界均霑聖恩庇佑。
民國八十年在高雄仁武暘善堂協助辦教育,後來中國儒教會成立,同時互為連線配合推行教化世人了解宗教與人生,以及倫理道德的意義。
本教同時成立中華儒宗聖教學院,一期一期辦理教學。
每年春秋二季辦理義診,在二林至靈聖宮都連續在為民義診。
每年對孤兒院、養老院以及村民貧困者之糧米食物濟助。
本教多年一直以儒濟困扶弱精神在救世,並推行禮教,古聖先賢曰:「禮樂廢弛,則人心不古,世亂矣。」而中華聖教乃以聖為名。當不忘古聖人古賢士之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