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天主教中國主教團撰供
一、歷史沿革
「天主教」中文名稱,是明末來我國宣佈福音的傳教士所擬定。它原來的名稱是「基督宗教」,是指耶穌基督所創立的教會。後因時代的變遷,出現信仰態度不同的基督宗教──東正教、基督教的各教派,統稱為「基督徒」。
天主教乃建基於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上,它的前身是猶太教,因此繼承猶太教的一神觀念和舊約聖經。耶穌基督的行實,則記載於新約聖經的四部福音裡。他最初僅在猶太人中宣講天國福音,教導世人敬天愛人,走真理的道路而進入永生。耶穌升天後,他所揀選的以伯鐸為首的使徒,立刻展開傳教工作,從猶太到小亞細亞,傳到當時的羅馬帝國各地,並在各地建立教會,而使福音傳佈到普世人類。
由於基督徒的一神信仰,和宣揚的平等、博愛,為當時的統治者羅馬帝國所不容,屢遭種種迫害,無數殉道者以鮮血和生命,為基督信仰作證。公元三一三年西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天主教。次年與東羅馬皇帝聯合頒佈「米蘭詔書」,准許信仰自由,迫害才告終止。君士坦丁大帝統一了東、西羅馬,使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是為羅馬帝國政教合一的開始。因此天主教的信仰隨著帝國的聲威,而廣佈各地。西方的正義、平等、博愛、自由、和平、人權等倫理價值,無一不是源於天主教信仰。
一○五四年,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脫離羅馬教宗,成立東正教。一五二一年馬丁路得脫離天主教,成立新教,之後又有其他與天主教分離的教派產生(我國通稱基督教)。東正教除了不承認羅馬教宗的首席權外,信仰上與天主教並無根本的差別。基督教各教派對教宗的首席權有異議外,在教義和禮儀上,也有某些差異。 不過,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的信仰對象,都是耶穌基督,由於教義上的差別和信仰態度不同而分開,但並不影響耶穌基督為全人類救主的宣告。 天主教自伯鐸受命領導教會,為首任教宗,代代相傳,從未間斷。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是第二百六十五任教宗,為全世界近十億天主教友的領袖,並廣受全球人們的敬愛和尊重。
二、信仰與教義
天主所啟示的一切,主要記載在聖經中,它敘述天人交往的歷史,揭示天主對人的計畫;是要人與天主共融,分享祂的幸福。不幸,由於原祖違命,而失去天主預許的永福,但天主由於仁愛無量,又派遣救主拯救人類,使人能重獲永生。
以下是天主啟示的主要信理: 「啟示」的宗教:天主教對神的觀念,最先見於舊約的創世紀中的記載,神(天主)是獨一無二的,先宇宙萬物而自有,宇宙萬物是神從無中生有,所造化而存在。人是神按照自己的肖像所造,除造了肉身生命之外,並特別賦予靈魂。人雖然肖似神,但他是受造物,對神的認知和真理,必須仰賴神的啟示,不能單從人的內心悟道而得。這是天主教與其他泛神論宗教有別的地方。
「三位一體」的天主:啟示中最為基本者,天地之間只有一個真神,稱之為天主,但一個天主內具有三位,神學上稱為「三位一體」。新約的四部福音中,耶穌基督說自己是受聖父所派遣的子,降凡拯救世人,並行神蹟證明他的神性,升天以前,預言將派遣聖神降來,聖化信友之精神生命。可知神有三位。但神只有一個,經初期教會教父的詮釋,確定神是三位原屬一體。三位的分別是形上的,是位格的。「三位一體」的奧理,揭露了神的奧秘,也顯示神人之間的深度關係,人是神所造生,救贖和聖化的萬物之靈。
人的原罪:原罪是有關人生在世界上處境之啟示。按舊約記述,人類始祖亞當和厄娃於受造之時,除具有人性,還分享天主的超性生命,能直接與天主溝通。生活在樂園中無憂無愁。後來亞當和厄娃背叛天主,失去樂園,失去與天主共融的幸福,也造成後來人類普遍與天主隔離之處境,失落超性的生命,就是「原罪」。原罪是人們生來就有,就是缺少超性生命,與後天的缺失(罪)不同。後天缺失可因教化而受到糾正;先天的原罪,所喪失的是超性生命,失去人生的終向,必須由天主的主動赦免。這就是聖子耶穌降凡成人,救贖我們的道理。凡信耶穌接受洗禮的人,重新與天主和好,死後得享永生永福。
耶穌是救世者與導師:耶穌是天主聖子,降生到世界上來,為把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是天主能赦人罪,他又是人,承擔世罪,受苦受難,實踐博愛。耶穌具有救世者和人類導師的雙重身份。他把天主的真理和愛,完全啟示給人,引人走上永生之路。人必須接受耶穌的赦罪(受洗),和實踐他的訓示(行善),才能得救(分享神的超性生命)。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藉著他,人才能與天主重歸和好,回歸天父的家。有關耶穌的言行,記載於新約聖經的四部福音中。
信徒入門的洗禮(聖事):耶穌基督的救恩遍及古今中外的整個人類,如果人不肯接受他的信仰,就不能得他的救世赦罪的恩典。因此,人從明白基督的道理,承認自己的過失,革心悔改,領受赦罪的洗禮,成為信徒,才能實際得到基督的救恩。洗禮是天主教的一件聖事,領洗以後,人獲得超性的生命,成為天主聖父的子女,天主聖子的弟兄姐妹,由此,提高人的生命價值,人生活得更有意義。眾人成為基督內的兄弟姐妹,必然能敬主愛人,促成普世人類的平等、自由、博愛。
神聖的團體「教會」:教會是基督徒的信仰團體。「聖事」是教會的制度,有其神聖的起源,是信友們共同遵守的,並且藉此以分享彼此的信仰經驗,天主教的信仰不只是人與天主之間的事,個人信仰之確實性,也需要信友團體的共同作證。如:聖經是天主的聖言,藉著啟示而經人手書寫而成,這個事實必須經過初期信友團體的共同承認才能成立。「聖事」是神與人之間的溝通方法,由耶穌基督所建立,為初期信友團體所共同遵守,當年,耶穌召集十二門徒,成為一個見證團體,也是建立教會的伊始。
恭敬聖母瑪利亞:信仰耶穌的人,對耶穌生活和傳教的地方,尊之為聖地。那麼對親生養育耶穌的母親,最後又把死在十字架上的愛子屍體抱在懷中的母親,怎能不表尊敬。耶穌救世的事業裡,沒有比聖母瑪利亞更直接參與的人。天主教的恭敬聖母,與欽崇唯一的──天主,絕對有區別的。聖母瑪利亞是天主最寵愛的女兒,我們向她的祈禱是請她為我們轉求天主的恩佑。
三、經典與儀規
天主教的經典:聖經和典籍 聖經:是天主教信仰基礎。分舊約與新約兩大部分。舊約共四十六卷,分法律書,歷史書,智慧書,先知書四大類。全書的寫成,自公元前一千三百年至前一百年左右,逐漸彙為一集,為耶穌誕生前的作品。
典籍:是天主教會─脈相傳,宣導教義、禮儀、靈修、法典、信條等著作。如:教會歷屆大公會議的憲章、法令、宣言、歷代教會權威當局的文獻、教父文集、教宗通諭、文告、神學家的名著等。
天主教的儀規:禮儀和誡命
禮儀:禮儀是天人交往的途徑,不是普通所謂的儀式。禮儀的行為也可以說是耶穌執行他作天人橋樑的職務,他藉著外表的儀式來溝通天人之間的關係。他領導人們祭獻,讚美敬拜天主。他也給人帶來天主的恩寵,使人聖化。所以在每次舉行禮儀時,耶穌必然臨在。天主教的禮儀,包括七件聖事,彌撒聖祭,團體祈禱等。
七件聖事:是耶穌所建立的聖事,也可以說是他通過教會行使這些外在的禮儀,繼續聖化人們,引領世人與天父合一的行動。人因著「洗禮」,得到耶穌的救贖,而分享天主超性的生命,成為天父的子女。藉著「堅振」,鞏固信仰生活,使人更有勇氣為福音作證。領受「聖禮」,此神糧使超性生命得以飽飫和滋養。藉著「告解」,吾人可重獲因犯罪而失落的超性生命,維護與天主的和好。「聖秩」:祝聖有志效法耶穌的男性,擔任教會司祭職務,為整個教會服務。「婚配」是男女的天作之合,是人們分享天主造化功能,創造人類新生命。「傅油」則使病患或臨終的人,靈魂肉身堅強,堅定其對永生的信仰。以上就是「聖洗」、「堅振」、「聖體」、「告解」、「聖秩」、「婚配」、「傅油」七件聖事。
彌撒祭禮:彌撒祭禮有兩層意義:一為紀念耶穌為愛天父,犧牲自己的生命,甘願被釘在十字架上,為全人類補贖罪過;二為紀念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把自己的身體,作為門徒的精神食糧,願天天和他們在一起。所以,彌撒就是重行耶穌的救世事蹟,表達信友的基本信仰,它是天主教的中心禮儀,信友有義務於主日參加彌撒。
團體祈禱:特別敬禮、遊行、朝聖、公共祈禱等。
誡命:誡命是天主啟示的,教導人如何走真理及生命的道路。共有十條,是舊約梅瑟時代,天主所頒佈的,叫做「天主十誡」。教會也規定信友必須遵守。十誡的條文:一、欽崇一天主萬有之上,二、勿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三、守瞻禮主日,四、孝敬父母,五、勿殺人,六、勿行邪淫,七、勿偷盜,八、勿妄證,九、勿願他人妻,十、勿貪他人財物。綜合以上條文,可分為二,愛天主在萬有之上,以及愛人如己。耶穌傳教的時候,在山中聖訓中指出,愛人和愛天主是分不開的,愛天主是愛人的根據。他說愛的誡命只有一條:「你要全心、全靈、全力愛天主,並愛人如己。」
除天主十誡外,教會為善盡其導師的職責,訂定了一些法規,稱為「天主教法典」。
四、傳承與組織
傳承
耶穌派遣門徒,到各地去宣講福音,給人受洗,引導人們遵守天主誡命,走真理的道路。為完成這個使命,他召選了十二位使徒,成為傳教的核心份子,建立教會,並揀選伯鐸為使徒之長。他又召選了七十多位門徒,派他們外出傳教。耶穌升天以後,伯鐸領導使徒們,公開傳教,第一次就有三千多人受洗。今天,天主教會擁有十億信徒,基本結構一如當年。教會特色有四: 唯一性:教會只信奉唯一的創立者主基督,只有一位元首(教宗),只宣認一個信仰,舉行統一的禮儀。
至聖性:教會是天主聖子所創立的;教會行的聖事,都是耶穌為聖化人所建立的;所遵守的誡命,是天主為幫助人成聖所頒佈的。
至公性:教會是為所有的人建立的,信仰不分種族,不分階級年齡,不論貧賤富貴。大家都是天主的子女,耶穌的兄弟姊妹。對其他的宗教,尊重包容。
從使徒傳下來的:耶穌是在使徒身上建立教會,耶穌透過伯鐸和其他使徒,以及他們的繼承者,即教宗和世界主教團體,治理教會。代代傳承,從不間斷。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首任教宗聖伯鐸以來的第二百六十五任教宗。
簡言之:天主教是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
組織
天主教是一個愛的大家庭,為完成耶穌交付的傳教使命,當有組織和制度。 聖統制:耶穌為使教會成長,設立了各種職務:主教及助手、司鐸(神父)、執事。主教是使徒的繼承者,教宗(羅馬主教)是使徒之長伯鐸的繼承者,也是今天世界主教團的首領,共同為教會服務。教宗、主教、司鐸和執事稱為聖職人,教會其他成員稱為信友或平信徒。
行政組織:在歷史的演變和教會發展的過程中,教會形成了一個超國家,超種族的組織。以教宗為元首,和輔助他的各機構,組成中樞組織──教廷,它處理普世教會事務。天主教在世界各國和地區,均有地區組織,領導當地教會事務和發展。
中樞組織:教宗為普世教會元首,他和教廷,享有國際承認的獨立主權,並與各國互換使節。教廷各部會,是輔助教宗的常設機構,按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善牧》憲章制定。現行的教廷組織概要如下:
國務院:以國務卿為首。下有:一般事務(秘書處)、外交事務組(外交部)。
九個部:教義部,東方教會部,禮儀及聖事部。冊封聖人部,主教部,萬民福音,聖職部,修會部,教育部。
三個法院。
十二個委員會。
三個局。
兩個處。
附屬機構:梵蒂岡電台,電視中心,羅馬觀察報,梵蒂岡版社等。
地區組織:每個國家的最高組織為主教團,由全國主教組成,選一位主教為主席,設立秘書處及各委員會,處理全國教務問題,直接管理地區教務的行政單位為教區,首長為主教,由教宗任命。教區分為本堂區,堂區神父由主教任命,各堂區可以組織各種教友團(善會),推動傳教活動。教會內還有修會團體,有國際性的,有地方性的,在教區或堂區內協助各種事業及傳教工作。
五、現況與展望
天主教會自耶穌基督創立,揀選以伯鐸為首的十二位使徒為基本成員,展開福音傳播工作,迄今已達十億信友。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領導下,全世界約兩千個教區,主教共三千餘位,司鐸(神父)有四十餘萬,修女約八十六萬,終身執事和修士近八萬餘人。這些終生奉獻給教會的傳教士,遍及世界各地,宣傳福音為信仰作證。
整個天主教會──所有傳教士和信友,是實踐耶穌的「愛人如己」誡命的共同體。努力發展實踐愛的事業,使整個社會能充滿愛,能成為愛的共同體。
天主教是超國家,種族,超文化的信仰,但此超越的信仰必須落實在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化裡,教友才能具體實踐信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特別強調尊重本土文化,在各個環境中,運用不同文化,向萬民宣講福音,使人容易接受,並在舉行禮儀及各信友團體生活內,善加發揮福音的意義。(如:近年來普世華人教會,以中文舉行彌撒。以及舉行適應華人傳統習俗的祭天敬祖禮儀。)世界各地信從福音,領洗進教的人,持續不斷,年年增加。
台灣地區的天主教會,信友三十萬左右,分佈在七個教區,主教十五位(一位樞機主教),神父近七百人,修女一千二百左右,分別在八百個教堂,以及天主教學校,醫院,文教和社會事業機構服務。在台灣的天主教友所佔人口的比例雖然不大,但對社會人群所作的服務和奉獻,廣受肯定和好評。近年來,慕道者的人數漸有增加的趨勢。教會的各項事業,配合時代的進步,與政府以及其他團體合作的情形,也很普遍。 天主教會以其博愛的精神,克服社會亂象,提供最佳的服務,此福音的生活見證,必會廣納更多的人們加入這個愛的大家庭。
六、社會關懷
「上主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8.19.)這段聖經指出耶穌傳揚福音的態度。他要信友「愛人如己」。天主教會伊始就特別關懷貧困,病患,軟弱無助的人,受人歧視的弱勢團體、個人、被遺棄的人……以各種社會服務義行,為福音作證。目前天主教會在世界各地的社會服務機構有一萬多個,大型醫院五千五百多座,診所一萬五千左右,痲瘋病院八百一十多所,安老院一萬兩千所,一萬左右的孤兒院,六千七百個育嬰室……以及各種不同的臨時救濟機構等。
世界人士對天主教的信仰和教義,也許模糊,可是對天主教會的關懷社會,以行動體現博愛的精神,幾乎人人皆知。教會對社會的關懷是不分時代、地城、種族、階級、語言、文化的。那裡需要,教會就在那裡服務。
台灣的天主教會,以人數而言,似乎是「弱勢團體」,但對社會的關懷及實際為服務社會所做事業,可說有口皆碑。目前台灣天主教的社會事業,包括醫院十二座,十五個診所,安老院四所,啟智中心廿一個,殘障中心七處,療養院九個,五個少年城等等。尚有多項的社會服務工作,如:愛盲中心,原住民服務,外籍勞工,失智老人,迷途少女,流浪漢,監獄牧靈,醫療和臨終照顧等等,無一不是為一般人們所疏忽,或無力照顧的卑微的、弱勢的、困苦的、沉默的、極需幫助的人們服務。 「那裡有仁,那裡有愛,就是天主的所在。」天主教會本著基督精神,以奉獻犧牲的服務態度,關懷社會,直到永遠。